“不到两周的时间,从无到有搭起一条口罩生产线”“一天装配6台口罩机”……
时有所需,我有所为。在过去的三个多月,面对口罩等防疫应急物资紧缺的情形,不少南海制造企业紧急开启“跨界营业”,快速整合资源转产进入口罩生产领域,在特殊时期迅速转守为攻,实现复工复产。
这些企业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转产?现在发展的情况如何?带着这些疑问,连日来,记者对部分企业进行了走访。
盘活资源紧急转产缓解企业短期运营困境
疫情的发生,让不少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一些好不容易顶着防疫压力复工的企业,面临着原有订单暂停或取消的考验。转产,成了部分南海企业紧急自救的方式。
“工人们返岗后原本我们还满怀信心赶制需要出口的货物,结果没想到国外的疫情蔓延,外贸出口的部分订单也暂停了,付款和交货延期。这让我们很受打击。”佛山市百厚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厚鞋业”)董事长黄科文说,经过商讨,公司决定对多年积累下来的市场资源进行梳理,并对生产线进行调整,临时紧急申请转产口罩等防疫物资。
同为外向型企业,惟合国际集团公司(下称“惟合国际”)比百厚鞋业更早加入口罩生产行列中。
惟合国际主要从事汽车和工业装备的制造和进出口业务。春节期间,面对市场上口罩紧缺的情况,2月初,惟合国际迅速成立子公司精惟智能科技,组建口罩生产团队,并且仅用了不到两周的时间,就完成了口罩生产线的安装和组建。
除了口罩的生产供应,口罩生产设备的市场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
在南海区,艾乐博、宝索机械、瑞普华机械、中南机械、荣鑫宝等一批装备机械和电子机械类企业也迅速加大对口罩自动生产线的研发和调试。
“刚好我们有这个技术,有些客户主动提出来让我们供应口罩机。而且考虑到复工后员工也需要提
振生产信心,所以我和团队商讨对口罩生产设备进行研究生产。”荣鑫宝(企业)集团董事总经理袁华枝说,这次的转产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提升了公司内部的士气。
“我们有生产能力,也有完整的供应链和创新能力,所以希望通过生产口罩自动生产线,为抗疫助力。”佛山市艾乐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农百乐说,目前已售出了将近50条的全自动口罩机生产线,进入四月后,虽然企业主业产能在陆续恢复,但是也没有放松对口罩机的创新。目前艾乐博正在对全自动口罩机生产线进行全面的升级,包括对口罩机的结构、工艺、工作原理等进行改进,使平面的口罩生产量从现在的1分钟120片提升到1分钟1000片。
研发原材料替代品 打造全链条式产业
对南海企业来说,入局口罩行业并不是想趁机赚一笔快钱,或者只是权宜之计,不少企业是借机调整长期战略规划。
“我们现在是40多条口罩生产线日夜全速运转,每天的口罩产量接近300万个。”精惟智能科技总工程师何林波介绍,Z近企业还打算投入100条KN95口罩生产线,扩大产能。
不过也有一个问题摆在企业面前:作为口罩生产的核心用料之一的熔喷布,其价格在节节攀升,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大增。于是,精惟智能科技开始着手打造熔喷布生产线,以此为契机,实现口罩原材料的自给自足,打造口罩产业全链条。
与此同时,精惟智能科技还在寻找熔喷布的替代品,让口罩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据透露,目前精惟智能科技已经研发出了有望替代熔喷布的材料——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其对油性、盐性、颗粒物的过滤效果都比熔喷布好,有望在于近期投入市场。
百厚鞋业表示,等企业的医疗生产许可证办理下来,就会推出自身的口罩品牌,打造工贸一体的模式。
除了在产业链方面的布局调整,南海企业还在销售方式上玩出了“花样”。
扫码,确认,支付……一包口罩就从取货口滑出来。从3月初,精惟智能科技就开始在广州、佛山一些人流相对较大的公共场所,如地铁站、行政服务中心等,陆续投放70多台口罩自助售卖机。
何林波介绍,口罩售卖机削减了中间商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同时还能实现无接触式售买,真正让市民受惠。据了解,精惟智能科技还计划向市场投放200多台口罩售卖机。
“公司目前的口罩订单已排到了8月份。”何林波说,由于企业较早就办理了相关资质,口罩的销路并不担心。
全领域监管 筑起防疫物资产销安全“防火墙”
转产并非想转就能转,尤其是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等产品,需具备相应的资质才能开始生产。
南海企业在特殊时期迅速调整发展策略的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也从产、销两端着力,帮助生产企业加快转产步伐,大力整治和规范口罩生产秩序,为防疫应急物资的生产和供应筑起安全“防火墙”。
自疫情发生以来,南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一方面成立应急备案专班,对防疫特殊时期实行特事特办,启动防控应急医疗器械快审快批快检工作模式,协助企业做好应急备案;另一方面对非医用口罩生产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同时对7家生产口罩机器设备的企业进行技术帮扶、对13家生产口罩原辅材料的企业开展质量帮扶,现场指导企业改进一些不合理的设计瑕疵,保障产品安全性能,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同时,加强对医用口罩企业监管,按照每2天至少检查1次的频率对已获得应急备案凭证的医用口罩企业开展巡查,守好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制定非医用口罩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方案,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辖区内20家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帮扶。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李丹丹撰文/珠江时报记者李春妹李丹丹